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9
2

就讓我們今天繼續聊昨天的收穫吧!

情緒是誰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也是我認為今天演講中僅次於好奇與提問的另一個重點,情緒是誰的?其實真的要問的是——我們是否有接受自己的情緒?

這是現代人多數都很難做到的,我們從小被教育、社會化的環境,就是要我們忽略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我們視負面情緒為惡臭、疾病,認為自己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們不敢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就無法去處理它;既然我們自己無法處理,就只好往外宣洩。

就像是父母對於小孩到處亂跑、亂爬感到焦慮,因為自己很擔心小孩會因此受傷。但我們不一定會去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情緒,反而宣洩在外,對小孩指責。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不負責的表現,因為等於我們把處理這份情緒的責任往外給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省視。自己的情緒應該要自己負責,而不是要求他人負責。

在這裡會有一個假說,自己會有這些負面情緒時,很多事跟過去的經歷有所連結。我們現場看到的行為,讓我們聯想過去不好經驗,然後就會有相同的情緒出現。這部分就有點佛洛伊德的味道——心理創傷是存在的,而且通常來自於過去的某種經驗。

但是老師這裡又有提到他從 Daniel Goleman' 學到的概念:「如果你有創傷,不用處理過去,而是專注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下我們可以去嘗試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後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去與自己對話,透過對話得到寧靜,最後將這個情緒放下。這就讓我聯想到聖嚴法師的名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在這邊最難的部分,可能不是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更難的應該是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所以對自己,我們可以去內觀自己的狀態,對他人我們可以透過言語讓他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先去認知到自己是有情緒的,然後再一步步去對話,讓自己或他人去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情緒,然後一起去探討、處理這個情緒,最後放下。

現場有案例讓老師補充了一個我覺得關於接受情緒滿重要的概念——不要執著於放鬆。很多人對於接受情緒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當我接受時、就是獲得寧靜、就會放鬆,所以認為自己情緒來是要保持放鬆,但事實上這樣的「所以」是有點倒果為因的,不是我們刻意放鬆就是接受情緒,放鬆是放下後的結果,但絕對不是一個在處理情緒當下的狀態。而越執著於放鬆,其實就是忽略當下自己的狀態,那就無法去解決它,而無法解決造成自己難以放鬆的根源,那自然就更難以放鬆。

有點像是,我們即將有一個很重要的考試,我們事實上是很焦慮的,這個焦慮是來自於考試的某些觀點。好的方式是去正視這份焦慮,但像我其實是想靠這別的方式去緩解這個焦慮,比如說打掃房間。雖然表面上好像沒那麼焦慮了,但是造成焦慮的根源仍在,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份焦慮其實會越來越大,並不會因為表面上看似緩解而消失,然後事實上自己就更難去放鬆、擺脫焦慮。

回到工作的情境,當我們發現團隊中有所衝突時,身為 Scrum Master 或許更好的嘗試是去把自己觀察到各方的狀態表述出來,讓各方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認知,當我們都願意處理自己的狀態、照顧他人與當下的情境時,就會來到一致性,對話就可以更好地進行下去,而不會落於那四種不好的對話姿態。

停頓

處理自己的尷尬

有沒有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講完某段話後,現場突然一片寂靜。怕尷尬的自己只好出來隨便講什麼,結果更沒有人回,自己和現場就更尷尬了....。」對於這樣的情境,老師是這樣說的:

不懂得回應自己的尷尬就去應對,就把尷尬感染給他的人

還記得我們上節提到的情緒嗎?其實這時候就是我們自己有了尷尬的情緒,但是我們不想處理它、想要逃避,所以就嘗試透過一些方法想要緩解,但更多時候是把自己尷尬的情緒給拋出去,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尷尬,於是他人就真的尷尬了....。QQ

比較好的方法去接受自己的尷尬,然後與自己對話去思考尷尬的原因是什麼。是自己認為這時候保持安靜就顯得自己是能力不足的嗎?還是想要避免自己身陷衝突,想要緩解一下氣氛?每個人的尷尬可能答案都不一樣。

停頓是必要的

當我處理完自己的尷尬後,另一方面也要認知對話中這樣的停頓是必要的。老師是這麼解釋的:

停頓是讓他重新覺知和探索。若是被打斷就會回到慣性。

有時候對談的對象或是參與對話的眾人陷入沈默,可能不是不想講話,而是陷入了思考,他們在與自己對話,所以才沒辦法與他人進行對話。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對方與自己對話完。若是我們這時候打斷這樣的停頓、這樣的沈默,就等同於剝奪與談者探索自己的機會,他們就會將自己切回慣性,讓對話無法推進。

若是對方在思索的過程中,也耐受不住停頓造成的尷尬或安靜,也可能從與自己的對話中跳脫出來,回到慣性。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事再透過好奇進一步把他們拉回到探索自己的過程中。

其實這裡也讓我聯想到 ICA 的深度匯談課程裡提到的「沈默也是一種參與」。因為沈默時代表那個人被現場的對話中觸動了,聯想到一些自己過去的經驗,然後開始去思考。也就是像上面說的,在和自己對話。等到與自己對話完了,自然就會回來,然後坦然地向現場的夥伴說:「抱歉,我剛剛陷入與自己的對話、思考中,錯過了大家剛剛在聊的內容,可以再跟我說說看嗎?」

當我們發現某人沈思過久時,也可以邀請對方把他心中正在沈思、掙扎的內心對話講出來,讓現場的人聊解或是讓他在述說的過程中,也無意中再與自己進行一次對話而有所啟發。

總結

因為時間與篇幅差不多了,我今天就分享到這邊,而有關薩提爾模式演講得到的收穫也就暫時到這裡,不會再另外寫一篇,畢竟插曲若太多就反客為主了。等到日後談到深度匯談的學習歷程時,或許我會在分享我之後的新體驗與薩提爾摩士相呼應。

這場演講在聽的途中,我有兩個特別的收穫,簡單在這邊向大家分享,作為最後的收尾:

  • 人不是想要被鼓勵,而是想被理解
  • 人其實都是想要變好的,只是更多時候卡在不知道如何變好

上一篇
插曲:薩提爾模式的學習 (1)
下一篇
實踐敏捷:踏上轉折的起點
系列文
為自己學習成為 Scrum Master 的經驗分享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Yenting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5 22:33:53

整篇都很精彩,但最後兩個收穫很深刻~ 感謝分享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